短短几年间,创新药板块营收突破百亿元关卡,复星医药再添一名猛将,将诺华此前全球药品开发(中国)负责人王兴利博士纳入麾下,担任复星医药执行总裁、创新药事业部联席首席执行官(联席CEO)、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(CEO)。
王兴利曾于多个跨国药企担任要职,2010年加入全球创新研发“巨擘”诺华,先后在战略并购、企业架构管理、全球药物开发临床研究等多个职能部门担任管理职务,在全球药品研发方面经验颇丰。无论是在国际视野还是在新药布局的想法上,复星医药与这位在新药研发方面有颇多建树的老将都不谋而合。那两者究竟会碰撞出哪些新火花?值得期待。
带着好奇,E药经理人近期与王兴利博士进行了一次深刻对话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谈到创新与国际化时,王兴利博士除了强调产品、技术这一硬实力,更多将人才、企业文化等“软实力”娓娓道来,另外也着重提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、应用AI等新工具的重要性。
“布局创新药,复星医药也还在成长之中,但我们是参考MNC(跨国企业)的逻辑在做。”王兴利博士从一家创新力受全球认可的MNC来到中国本土率先国际化的医药领军企业,在他眼中,那片要在全球翻涌的创新汪洋,依旧蔚蓝。
Q:E药经理人
A:复星医药执行总裁、创新药事业部联席首席执行官(联席CEO)、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(CEO)王兴利博士
Q:从MNC回到本土大药企,在您眼中变了的是什么,不变的是什么?您希望接下来能够实现哪些目标?
A:我从来没有在国内企业工作过,复星医药是第一家。变化很多,期待很多,没变的也很多。没变的主要有两点,一是复星医药的创新理念与我的创新研发主旨契合,二是在设计、评估创新产品时,以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为导向,评估对患者有多大价值的这一核心理念没变。
区别在哪里,一是基于中国做创新药的时间总体不长、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和健全的背景,复星医药仍处于转型和成长的阶段,相对来说还较为年轻。二是复星医药虽还在成长中,但在做创新研发时,其特别开放的创新体系尤为突出。
Q:加入复星医药之后,作为全球研发中心负责人,是否给研发团队和接下来的工作作了“几步走”规划?希望吸纳什么样的人才?
A:不是分步走,来到复星医药后,我的规划是“多层次同步走”。
复星医药是一家植根中国、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。我们做全球化,可以理解为要变成一家MNC。基于此理念,有三个层面需要同步发力:
一是团队文化,这是成为MNC的精髓。没有好的团队文化,成不了事,我也希望团队成员在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中能够更自信、更包容。
二是项目团队的能力建设。一个成长型药企相对比较容易注重的是团队纵向的建设,比如临床开发、统计、注册团队组建等。这些职能部门建设非常重要,但是药物研发是一个横向的跨职能、跨部门的复杂过程。一个项目团队要想有效高速地把一个产品从实验室推向临床,不仅需要每个职能部门的专业性,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,需要有企业家精神的项目团队领导者。建立一些有效的、可以全球同步药物开发的项目团队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建设核心。
三是管线健康与价值,仍旧要以患者为中心、临床价值为导向来布局。在争取FIC(First-in-class,即同类首创)或BIC(Best-in-class,即同类最佳)的同时,也要关注如何在现有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,给患者带来多大的附加值。在开发原创产品方面,我们希望能更多的通过跟大学、研究机构、医院等合作,通过产学研结合来加强我们的源头创新。
希望三年之内,能看到三个层面同步走的效果。
Q:复星医药的创新产品陆续进入了收获期,2022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元。您认为复星医药做创新药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?
A:复星医药的创新研发体系中,一个突出点是具备非常开放的研发平台,通过不同的渠道,包括自主研发、合作开发、许可引进与深度孵化成人版快手app。当把平台中各渠道打通时,会发现这种开放式平台,可以用相对较少的资源,撬动更多的创新研发能力。当自研管线不足以实现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时,这时候可以通过BD的方式来补充实现。
复星医药创新最强大的能力之一是其在全球投资的敏锐度,包括之前投资新冠mRNA疫苗、新冠口服药等。基于全球化的敏锐触角,利用复星医药的国际资源,去年,我们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收入就占据了总营收的30%以上。
通过这样的体系,希望我们可以有一天做到像老牌MNC一样,创新药成为在研产品管线的主流,把更多的中国创新带到全球,也把世界创新带到中国,并让医药创新的进步惠及世界上所有病患。
Q:接下来,在创新药研发布局上具体有何目标和策略?
A:复星医药现在主要聚焦在三个治疗领域,包括肿瘤、免疫和慢病。当前的临床阶段的研发管线还是以抗肿瘤药为主。我们抗肿瘤的在研药物有很多不同的治疗技术。除了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外,还有抗体、ADC、CAR-T等相对比较新颖的治疗方法。
同时,为了提升药物研发效率、加速研发流程,我们也将注重在创新药靶点发现和药物设计、精准医疗和智能手术等方面推进AI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。AI技术的使用将促进节约医疗资源、降低患者用药风险等。
Q:目前,市场上大量开发出的药物容易陷入同质化的竞争。创新和差异化是发展趋势,您认为在制定差异化战略时,应该考虑哪些因素?
A:同质化靶点竞争把价格压得很低,无法支持创新研发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选择创新靶点、致病机制与疗法的经验不足。所以就通常采用“抄作业”方法进行开发。新药开发从临床到NDA获批,其实也只有不到10%的成功率。有些企业无法承受失败的风险,按照将“矛盾后移”的做法,抄别人的产品、不冒险,这样可以把研发的风险降到最低。但到商业化环节怎么做?能否真正带来收入贡献?这一点容易忽略或前期评估不准确。因而就出现了把价格降到了无法支持进一步创新的地步,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个不可持续的药物研发方式。
这样的方法,并不能支撑真正的新药研发。我们还是要以病人获益、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。不一定非要追赶热点或时髦,哪怕只是做出剂型的改良以方便使用、降低成本等,只要能在现有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提成了附加值(有效性,安全性与可及性),就是我们药物研发人要做的。
Q:复星医药是国内药企国际化的标杆,您认为,国内药企出海,制胜的关键是什么,必须克服的困难有哪些,哪些坑不能够踩?
A:出海的确是趋势,仅国内市场是不足以支撑创新研发的。要出海,首先要有一个能让患者受益的好产品;第二,需要一个特别国际化的团队,这不是说说而已,团队搭建起来很难,目前国内成功的案例并不多。
再一个,每个本土药企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,那各自国际化的道路也是不一样的,产品出海,与企业国际化也不能等同考虑。但不管以什么样的程度或者哪些方式,企业都需要建设国际化的能力。除技术能力外,一个能开放包容的国际化企业文化将是一个必需条件。招纳国际化人才的时候,需要秉承一个相对国际化的文化理念,除了懂产品、懂行业,团队还需要懂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、注册流程,当地的文化习俗与医疗系统,治疗诊断的特殊性。有时候,有些公司只考虑了技术层面,却忽略了团队软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。
Q:如何加快海外临床试验落地速度、提高海外临床数据质量?如何考虑并优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做临床试验的成本和效率?
A:此前我负责全球项目的时候,一些重点布局的国家临床运营是团队自己做,那些相对较小的国家,会委托CRO做。不同国家做临床的方式、医院的运作方式、政策千差万别。
举个例子,美国的PI总是会将企业项目当作自己的事对待,甚至会催促企业赶快去执行方案,且经验大多也很丰富、成熟。去美国市场做临床试验,企业需要认识到这种特点,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临床研发计划与运营策略。
Q:在临床开发这一关键环节,药企如何把控风险?
A: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,牵系到方方面面,比如管理者的“智慧”、“医学情报”的收集能力、企业的可用资源、企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等,都是影响企业领导决策的重要因素。这些信息量很大,而且是多维空间的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当别人告诉你干什么事的时候,别放下东西转身就跑去干,应该坐下来仔细想一想,会有哪些可能,都有什么前因后果。同样,当你决定进入哪些管线的时候,先想好基于现有信息所看到的市场竞争格局是什么,一旦决定往前走了,也要知道“天下武功唯快不破”。别说太多,别试着什么都想干,那是没有战略和担当的表现。需要掌握好战略战术与执行的平衡。我们既需要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,又需要有高效的执行能力。
Q:2023年DIA年会上,您也将与其他嘉宾一起分享AI及数字工具。在您看来,AI及数字工具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有哪些?如何看待其应用前景?
A:未来一定是与AI息息相关的世界,想回避掉,是完全不可能的。在医药医疗方面,AI在每一个层面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。AI技术会帮助人类实现一些只靠我们自己很难实现的目标,比如如何基于此前已有的临床与药物数据,对于一些无药可治的罕见病、难治病找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。
成人版快手app 成人版快手app 成人版快手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