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这两年大家或许能够感受的到,许多曾经昂贵的“洋品牌”开始纷纷掉价,即使有些没有掉价的,我们也可能从国货中找到替代品。
但有一个领域貌似迟迟没有突破,那就是“药”。从《我不是药神》这部影片就可以看出,在医药这一块我国还是很大程度上,需要依赖国外,甚至是被被人卡脖子。
但这种现象或许马上就要不复存在了。
每当有人看到一颗创新药售价高昂时,第一反应可能是:“药企是不是太贪了?”但在深入了解创新药的研发历程后,这种观点往往会转变为另一种感叹:“原来成功推出一款药,比登月还难!”
数据显示,全球范围内,研发一款真正的创新药平均需要10-15年时间,耗资10亿到20亿美元以上。即便如此,最后的成功率也仅仅只有10%。时间、成本、以及回报率共同组成了新药研发历程中的三座大山。
以抗癌“神药”Keytruda为例,这款药物的成功上市是默沙东经过长达14年的不懈努力才实现的,而它背后的失败项目数不胜数。换句话说,一款创新药的“诞生”往往是踩着无数失败的“尸体”走来的。
一款新药的研发从基础研究开始,而这一步就像在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中寻找一颗针。
科学家需要从人体数以万计的生物分子中,找到一个能够影响疾病进程的“靶点”。这个过程需要深入分析病理机制、筛选成千上万的化合物,并反复验证它们对靶点的有效性。
一个“错误的靶点”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夭折。例如,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,研究人员对某些假设性的靶点投入了几十年,却发现它们可能根本无效,导致研发工作前功尽弃。
即使基础研究成功,创新药离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接下来的三期临床试验,犹如三座“鬼门关”。
一期临床:主要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,通常在健康志愿者中测试;二期临床:初步验证药物的疗效,同时评估剂量和副作用;三期临床:大规模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,并将数据提交给监管机构。
但无论在哪一阶段,药物都有可能失败——数据显示,95%的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未能通过。
例如,2017年,辉瑞一款针对胆固醇的新药因三期临床试验未达预期效果被迫停止,这直接导致公司损失数亿美元。
如果把创新药领域比作竞技场,欧美药企就是长年霸榜的顶级选手,而中国药企在很长时间里还只是初级玩家。
辉瑞、诺华、罗氏等药企不仅是药品销量榜上的常客,更主导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。那么,这些国外药企凭什么如此强大,能在竞争中始终占据上风?
辉瑞成立于1849年,诺华虽然1996年才正式合并成立,但其前身公司已有百年历史。这些跨国药企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运营中,积累了庞大的技术和研发经验库。
他们从抗生素的发明,到生物药物的崛起,几乎参与了现代医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。强大的“知识储备”和成熟的研发体系,使得他们在新领域的开拓中,总能抢占先机。
例如,在新冠疫苗的开发中,辉瑞与BioNTech合作,短时间内研发并上市了全球首款mRNA疫苗,成为典范。
同时,国外药企在人才配置这方面可谓是全明星阵容。无论是诺奖得主还是顶级高校毕业生,大量科学家汇聚在这些公司,确保研发团队始终站在科学前沿。
国外药企与顶级实验室、大学紧密合作。例如,阿斯利康与剑桥大学的合作不仅推动了科研创新,还帮助公司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。
而且,国外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的认可度很高,药企可以通过IPO、融资等渠道获取巨额资金,支撑长期研发。
欧美国家拥有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,为药企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。一款新药通常可以享有20年的专利期,在此期间,竞争者无法轻易复制。这不仅保护了药企的研发投入,还形成了强大的“专利堡垒”。
一些国家还推出孤儿药激励计划、市场独占权等政策,进一步鼓励企业在疑难疾病领域投入创新。
所谓孤儿药激励计划是针对罕见病治疗药物,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,旨在鼓励制药公司开发这些市场需求较小、但对患者群体至关重要的药物。
例如,诺华的CAR-T疗法Kymriah售价高达数十万美元,但因其在血液癌症治疗中的突破性效果,仍被视为“物有所值”。
20世纪中期,受制于技术封锁和经济条件,中国无法负担高昂的药物研发费用,也缺乏技术基础,只能通过仿制国外药品来解决民众的用药问题。
这种模式虽然满足了当时的迫切需求,但长期的仿制药生产导致国内药企缺乏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,为今天的创新药研发埋下了隐患。
过去十几年,中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有限。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增加科研经费,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。2010年前,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到0.2%,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的平均水平。
相比欧美药企的“长期主义”,国内很多药企更倾向于短期内获取利润,而忽视了创新研发的长期投入。
部分企业仍抱有“拿来主义”的心态,依赖国外技术和专利的模仿改进,而非原创研发。
例如,在某些领域,国内企业习惯于购买国外技术授权,快速上市,而非自主创新。
曾几何时,中国药企在全球医药版图中,几乎毫无存在感。然而,随着政策的支持、资金的投入,以及国产创新药的崛起,中国药企正逐步摆脱“追随者”的角色,迎来属于自己的“亮剑时刻”。
自“十一五”以来,中国政府启动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计划,每年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创新药研发,推动本土药企向高端领域转型。
近年来,国家通过医保谈判机制,为创新药开辟市场,加速其普及。例如,部分国产抗癌药物PD-1抑制剂在降价后成功进入医保目录,大幅提升了市场接受度。
中国创新药的优势不仅仅是便宜!中国药企不再满足于简单的“我也有”,而是通过头对头实验正面挑战国际“神药”。
在与默沙东的可瑞达头对头实验中,国产药物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展示了更高的客观缓解率。
特瑞普利单抗在多项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,尤其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,显示出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。
泽布替尼是全球首款获得FDA完全批准的国产BTK抑制剂,治疗多种血液癌症,其优异的疗效与安全性不仅让它在国内脱颖而出,还成功进入欧美市场,成为“中国创新”在全球舞台的代表作。
国产创新药正逐步站稳脚跟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药的“硬核实力”。逆袭之路虽充满挑战,但每一次突破,都标志着中国药企距离全球顶峰更进一步。
从仿制药起步,到如今的头对头实验胜出,再到国际市场的崭露头角,中国药企用几十年的奋进,缩短了与跨国巨头的差距。政策的加持、人才的回流、技术的突破,正推动着中国从“追赶者”向“引领者”迈进。
未来,当创新药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,而成为每位患者都能轻松负担的“生命之光”,那一天将不仅是中国药企逆袭的巅峰时刻,更是全球医药行业的一场伟大变革。
梦想虽远,但脚下的路正越来越清晰且稳健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一天已不再遥远!
信息来源:
2021-03-12 健康界 新药研发有多难?九死一生!| 睿见2021
2019-11-15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历史性突破!中国创新药泽布替尼(新一代BTKi)美国FDA获批!
成人版快手app